农资行业:先“慢”扎稳根,再“快”拓市场——从快消到农资的经营思路转变

阅读 864
2025-10-04 19:06

我在快消行业摸爬滚打多年,对快消的“快逻辑”熟稔于心。快消品的核心优势很明确,比如一瓶洗衣液,拆开就能看质地,试用一次就知道去污效果,一袋零食,拆开就能尝味道、看口感。 这种“实物可见、效果即时”的特性,让快消的市场打法高度聚焦“效率”,找到合适的代理商后,通过阶梯压货政策,比如进100箱送20箱试用品,终端促销活动,如买二赠一、满额减,就能在短短一两周内把产品从仓库铺到超市货架、便利店柜台,快速抢占消费者视线。 刚转型做农资时,我不仅搬了快消的“快打法”,还带着快消的固有偏见,特别瞧不起“小批量试货”。当时我坚定地认为,按照快消的逻辑,代理商敢压货、压多少货,才代表他做这个产品的决心,量少了就是没诚意、没魄力。 所以一开始我给出的合作条件里,明确要求了起订量,还搭配了高返点,比如首批进货满5万元返8%,同时承诺帮开农民会做支持,再加上快消渠道经验的背书,不少代理商还是硬着头皮接了。 可没撑多久,问题就彻底暴露了,因为没有提前做试验田验证效果,开农民会时根本没“硬底气”,全靠代理商自己的那几个核心老客户撑场面、凑人数,新农户全程只听不买,问得最多的就是到底有没有用,别人用过没。 更关键的是,由于没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,连本应做信任背书的代理商和农资店老板,都没底气跟农户承诺产品效果到底怎么样,只能含糊其辞,农户自然更不敢买。首批压的货看似铺下去了,其实只是分销到了代理商的仓库或少数老客户手里,等我想接着往下压第二批货时,不管是没试过产品的农户,还是代理商下面的二级经销商,全都摆手等着看效果,完全没有快消行业那种“一批接一批”的连续铺货动作,货就卡在渠道里动不了了。 这件事让我彻底清醒,农资跟快消根本不是一回事。快消品卖砸了,大不了我们退个货、赔点损失,换个产品还能继续做,但农资是“一季定一年”,一瓶农药、一袋化肥,一旦用到地里就再也收不回来了。 它直接关系到农民几十亩地的收成,甚至是全家的收入来源,一旦出问题,影响的是农民一整年的生计,容不得半点试错。我之前瞧不起的“小批量试货”,恰恰是农资行业最该有的“谨慎”,我推崇的“压货代表决心”,在农资这里成了“盲目冒进”。想要做好农资,必须先把“快”的心态和偏见全收起来,先“慢”下来做根基。 后来我重新梳理了打法,第一步就是“慢建信任”,彻底取消起订量要求,反而主动建议代理商先小批量试货,明确让他们先进一吨货,也就是50袋。 拿到货后,我会和代理商一起找当地的核心用户建试验田,就拿推广土壤修复生根剂来说,我们会让同一户农户的地块“对半分”,一半用我们的产品,一半不用,全程做对比观察,前期看根系生长的茂密程度和扎根深度,中期看作物茎杆的粗细、挺拔度差异。 后期等到秋收,再全面对比两块地的区别,不仅看亩产多了150斤到200斤,还看作物的抗病能力,比如是否少生虫、少倒伏,土壤的改善情况,比如板结是否缓解。整个过程我们会拍照片、录视频,同步给代理商和周边的农资店老板,效果一目了然。 也正因如此,不用我们催,农资店老板看到实实在在的对比效果后,自己就愿意主动配合做动作,把产品摆到门店显眼位置做陈列,还会把试验田的照片、视频贴在店里做宣传展示,甚至主动跟进店农户聊隔壁谁家用了效果怎么样。 有了农资店的主动配合和“效果背书”,第二步才能顺理成章地把快消经验用上来、做“快铺市场”,针对这些已经看到效果、愿意陈列宣传的农资店,我们推出首批进货满20件送3件的政策,还额外免费帮他们开农民会。 会上不仅带农户看试验田视频,还让用出效果的农户现场分享,再搭个订10袋送1袋的现场促销。同时,我们还把试验田的生长视频剪成短片段,发给农资店老板,让他们转发到当地的农户微信群里做预热。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,用不着几天我们就铺了80%的农资店,而且因为有效果和陈列宣传打底,农户的自选率明显提高,退货率几乎为零。 现在我常跟团队说,做快消是“先铺市再赚信任”,但做农资必须是“先赚信任再铺市”。前期把“小批量试货”“建对比试验田”的慢功夫做足,让农资店主动愿意配合,后期的快铺市才能水到渠成、又稳又久,这才是农资行业真正的“快”。

作品及评论仅代表作者本人,天天学农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
评论(3条)
步伐轻盈矫健充满活力
2025-10-15 01:02 陕西
喜欢

慢工出细活

回复
梅花坚韧点点傲立冰寒冬日
2025-10-12 16:02 福建
喜欢

慢才是快

回复
念安
2025-10-10 09:19 安徽
喜欢

这步“慢”真是神来之笔!

回复
尊重他人,文明发言
喜欢 3
3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