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莓叶斑病高温湿发,叶斑霉层致早落,农化生防结合控病保产

阅读 474
2025-08-22 21:26 北京
蓝莓叶斑病 一、基本信息 蓝莓叶斑病是由链格孢菌、柯氏帚梗柱孢霉、巨腔茎点霉、拟盘多毛孢等多种高等真菌引发的病害,属于高温高湿型真菌病害。该病在蓝莓全生育期均可发生,以7-8月雨季为发病高峰期,病原菌通过风雨(尤其是雨滴反溅)传播,在果园内可多次再侵染。若不防治,病害可持续至10月中旬,干旱年份发病较轻。山东半岛等雨水充沛地区为重灾区,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显著,例如莱格西、德雷珀抗病性较强,而卢贝尔抗病性最差。 二、危害症状 1. 叶片表现: • 初期:叶面出现黑褐色或红褐色小圆斑,直径约1-2毫米。 • 中期:病斑逐渐扩展为直径3-5毫米的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,边缘呈红褐色或暗褐色轮纹状,表面可见黑色霉层(分生孢子堆)。 • 后期:病斑连片导致叶片泛黄、反卷,最终脱落。 2. 植株影响: • 叶片提前脱落会严重影响花芽分化,导致次年减产20%-30%,严重时整株枯死。 • 病害发展呈现“从上到下、从内到外”的扩散趋势,即老叶最先发病,逐渐向新叶扩散;内膛枝叶优先受害,再扩展至外围枝;春梢、夏梢、秋梢依次发病。 三、识别特征 1. 病斑形态: • 初期为针尖状黑褐色或红褐色斑点,后期中央灰白、边缘红褐,表面可见黑色霉层。 • 轮纹型病斑较为常见,病斑扩展后呈暗褐色,中央灰白色,并向内扩展。 2. 发病部位: • 老叶基部→新叶顶端,内膛枝→外围枝,春梢→夏梢→秋梢。 3. 环境关联: • 雨季高发,连续3天降雨后易爆发,果园郁闭、通风差的地块发病更重。 • 蜜蜂授粉可能传播病原菌,新建果园需远离病园2公里以上。 四、防治方法 1. 农业防治: • 清除病原菌:秋末冬初彻底清除园区落叶,剪除病梢,集中烧毁或深埋,并在休眠期全园喷施波尔多液,降低病原基数。 • 选择抗性品种:优先选择莱格西、德雷珀等抗病品种,避免种植卢贝尔等高感品种。 • 优化栽培:合理密植(株距0.8-1米,行距2-2.5米),剪除内膛郁闭枝,保持树冠透光率≥30%;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。 2. 物理防治: • 改善通风条件,降低果园湿度,减少病原菌传播风险。 3. 化学防治: • 关键期用药:山东半岛地区在每年6月中下旬进行首次施药,雨季每10-15天喷药1次,连防2-3次。推荐药剂包括10%苯醚甲环唑750倍液、25%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、80%代森锰锌600倍液、35%氟菌·戊唑醇1500-2000倍液等,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药剂,延缓抗药性产生。 • 安全间隔期:采收前15天停药,确保果实安全。 4. 生物防治: • 引入瓢虫、草蛉等天敌,控制蚜虫等害虫,减少伤口,降低病原菌侵入机会。

https://st-static1.ttxn.com/forums/2025/08/22/17558692095479.png
作品及评论仅代表作者本人,天天学农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
评论(1条)
155****7538
2025-08-30 07:00 海南
喜欢

👍

回复
尊重他人,文明发言
喜欢 2
1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