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褐斑病

阅读 796
2025-01-11 11:46
柑橘黄叶症状示例0
柑橘黄叶症状示例1
柑橘黄叶症状示例2
柑橘黄叶症状示例3

异名

大豆褐纹病,大豆斑枯病

简介

大豆褐斑病分布于东北及四川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等省。一般发病较轻,病叶率5%左右,个别年份病叶率可达90%以上,造成大豆严重减产。

为害症状

(1)叶片。子叶发病出现不规则褐色大斑,病斑上有黑色小颗粒产生,即分生孢子器。真叶染病,病斑棕褐色,病健交界明显。叶正反两面均具轮纹,且散生小黑点,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直径2~5mm。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,病斑干枯,可致叶片变黄脱落。(2)茎、叶柄。茎和叶柄染病,病斑暗褐色,短条状,边缘不清晰。(3)豆荚。豆荚染病,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,斑点上有不明显小黑点。

侵染循环

(1)越冬。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组织和种子上越冬。(2)侵入。种子带菌导致幼苗子叶发病。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释放出的器孢子借风雨传播,首先侵染大豆底部叶片,引起发病,然后再侵染向上蔓延。

发生因素

(1)气候因素。温暖多雨,夜间多雾,结露持续时间长,发病重。(2)栽培因素:连作地和重迎茬,发病重。种植密度大、通风透光不好、排水不良,可加重病害。

防止方法

(1)种子处理:播种前用种子重0.3%的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。(2)农业防治:选种选用抗病品种。与玉米和其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合理施肥,尤其生育后期应喷施多元复合叶面肥,补足营养,增强抗病性。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,并进行深翻,以减少菌源。(3)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喷洒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30%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,或77%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或12%绿乳铜乳油600倍液,或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。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,共喷1~2次。
作品及评论仅代表作者本人,天天学农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
评论(0条)

这里还没有评论,成为第一个发表意见的人吧!
尊重他人,文明发言
喜欢 0
0
0
0